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支持阿鳳“爭氣”

我與林玉鳳相識二十多年,小學、中學一路是同學,後來共同辦文學社辦雜誌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從“青梅竹馬”走到今天,交情不可謂不深。到去年,阿鳳與朋友組織“公民力量”;今年,阿鳳又與朋友以“公民監察”名義參加立法會選舉,這一路,我都是她的支持者,甚至是慫恿者。

我支持阿鳳參選,除了我們多年交情的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長年的交往,讓我明白亦深信林玉鳳有能力實現我自己無法實踐的社會參與。

阿鳳是那種認定了“這條路是對的”就義無反顧、堅持到底走下去的人。年輕時,為了她喜歡的人,不顧“上大人”的反對和打壓,硬是談了場“轟烈”的愛情。上大學,家裡無法支持,她又堅強地做多份兼職,非但自己賺學費生活費,完成了大學課程,更協助父母供弟妹讀大學。工作後,為了拍一輯探討“12.3”事件的紀錄片,在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利用工餘時間,她自己查資料,自己約受訪者,自己剪輯,終於完成澳門迄今罕有的“12.3”事件親歷者影像訪談錄。再後來辦《新生代》雜誌,當中遇到的困難,如果不是阿鳳想方設去排解,咬著牙撐下去的話,《新生代》恐怕沒有今天十年的長壽。

阿鳳也是個大好人,好到忘記了自己的疲累和健康。做林玉鳳的學生應是幸福的,因為林老師除了備課至凌晨去講好每一節課外,在課後更會花大量的時間來聽學生訴說碰到的這樣那樣從學業到生活的困惑,幫忙解決這樣那樣從學業到生活的難題;她會跟學生一起捱通宵趕“傳播周”的刊物,更會東拜托西請求為學生找實習機會。我常常說阿鳳哪像在教大學,連中學老師也不願理的事,她都攬上身;我更批評她說這樣做會寵壞學生,使他們不能自立,但她往往一臉無辜。其實,基本上只要誠意相求,阿鳳都有求必應;尤其是那些什麼班什麼講座什麼主持人,我們做朋友的常常說她為什麼要弄得自己這麼忙,連個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然而,一個意志堅定的老好人,不一定是參與社會事務、議政論事的合適人選。阿鳳具有參與政治的品質,是因為她有正義感,敢於仗義執言。有一件事,阿鳳自己可能忘了,但我清楚記得。那是多年前的一個晚上,幾個朋友約出來喝東西聊天,阿鳳晚到,我們以為她又忙著什麼事了。最後來到,她卻說路上碰到了件事。原來她停好車準備走過來的時候,卻看到有個男人在大聲打罵女兒,那女孩被打得痛哭不已,阿鳳見狀,竟走上前去喝止那個男人,誰想招來對方一句惡狠狠的質問︰“我打女關你咩事?”阿鳳回答說︰“總之你打人就唔啱,你唔好再打啦,唔係我報警!”男人見狀,不知是否認得她(那時她在電視台做記者,已有一定知名度),竟乖乖地不敢出聲,悻悻然地邊罵著女兒邊離開。之所以對這事印象深刻,是因為我當時聽後,心中不禁一懍,暗忖阿鳳真大膽呀,都深夜了,她一個女的居然還去管這種“閒事”,要是我,早就眼不見為乾淨地走開了。

林玉鳳就是這樣一個讓我折服的人。

我自知是個“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的人,但阿鳳不一樣。她有學識,有見識,最重要的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她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做些妥協讓步,更會在挫折的時候保持鬥志,我卻是個容易鑽牛角尖、碰到挫折容易萎靡洩氣的人,所以阿鳳經常笑說她比我EQ高。這一點我心悅誠服。所以,阿鳳能有今天的成就,我覺得理所當然,因為她勤奮專注,更因為她不輕易放棄,認定目標,即使要繞過最迂迴崎嶇的障礙,她也會勇往直前。

澳門是個小地方,我從來認為,要使這裡成為安居樂業的桃源,其實一點不難,否則,澳門也不會在回歸後的短短三五年內,經濟民生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許多人不解,為什麼澳門人有了錢的同時,怨氣也有了呢?原因可能許多,但我覺得管治者政策沒有得到合理監督、權力沒有得到適當制約,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我支持“公民力量”追求實現成熟公民社會的理想,更支持“公民監察”直接進入議會月旦政事的承擔。我深深知道,在一個公民社會尚未發達的地方,像我這種舞文弄墨的人,不管如何大聲疾呼,對社會對政治的影響,都走不出小圈子範圍;只有不怕政治的渾水,進入建制,進入鬥爭的漩渦,在議會公開的殿堂發聲,才能朝自己理想中的公正公義社會邁進。我絕不幻想一個人可以改變社會,但深信在民智大開的當今澳門,在議事殿堂裡多一把理性批判的聲音,其迴響當可以振聾發聵,使更多人醒悟,積聚力量,以成改革的滔滔大潮,湧向歷史的深處。

林玉鳳是我認識的朋友中,最有能力和資格擔當這個領導角色的人。我知道這是委屈了阿鳳,因為她大可以在大學書齋裡過其悠閒舒適的學者生活,閒時像我這種“行動的侏儒”發發牢騷就可以,實在無須在政治的渾水漩渦裡周旋。可是,林玉鳳有比我更高尚的社會承擔,更深遠的改革目標,決心把批判的投槍,舉到澳門政治的中樞,瞄準社會最尖銳最逼切的問題,為公義的伸張、公正的達成而發聲。作為朋友的我,除了盡己所能向所有認識或不識的澳門人介紹林玉鳳是個怎樣的人外,更希望大家支持“公民監察”的朋友們,齊齊為澳門爭氣!

請繼續參閱︰
李展鵬︰沒有台就搭一個吧!--爭氣故事之林玉鳳
寂然︰支持爭氣的理由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請別放棄


“今屆立法會選舉,你會唔會去投票?”

“唔會。”

“點解唔會?這是盡公民義務啊!”

“投咗又點,有用咩?就算要去盡公民責任,我最多都係去投白票,投白票都係一種態度呀!”

以上的對話,可能你也不感到陌生,不投票者的心情,可能你也感同身受,土生土長的澳門人,面對政治問題,往往就覺得很煩,覺得無能為力,覺得事不關己,到事情的發展真的不如己意時,就覺得失望,覺得憤怒,覺得所有人都辦事不力。

很少人會反問自己:為什麼你當初對那些事不聞不問?為什麼你有意見而不肯表達?為什麼你認為人家會把事情做好來讓你坐享其成?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若想一件事變得美好,最先決的條件是你不能採取放棄的態度。

坦白說,澳門人有時可能對人很熱情,但他們對社會時事冷漠起來時,可以很離譜的。置身事外永遠是怕麻煩人士所追求的境界:我不知道這些事?我不懂這些程序?我不明白那些人在搞什麼?我不清楚那些組別之中誰好誰不夠好?在過去,不少澳門人都會認為眾人的事即是與自己無關的事,反正少了我一個參與,澳門仍然會運作,那些討論、諮詢、選舉都可以如常進行,我堅持不表態,不發聲,不投票又有什麼問題?

這當然沒有問題,有些人真的以為置身事外是明智之舉,我們偶然甚至會聽到有些人在沾沾自喜向人炫耀自己的放棄態度。然而,這種態度真的值得炫耀嗎?放棄可以令未來變得更好嗎?更重要的是,你以為自己不聞不問不表態就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嗎?

時代不同了,舊的態度不但解決不了新的問題,更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壞影響。其實政治是眾人之事,花點時間了解,盡點義務參與,總比放棄的態度好一點。

柏拉圖說:“拒絕參與政治的其中一個懲罰,就是得接受比你差的人來管治。”好好想想這句話,你會明白參與不一定是壞事,放棄不一定會帶來好處。
(刊於2009年9月2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雜念


你很想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擔心被人取笑。


為什麼人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呢?因為沒有意見的人會取笑有意見的人,以掩飾自己的愚昧。為什麼人們會甘於不想達意見呢?因為他們認為肯表達意見的都是蠢人,只有他們這種保持沉默,明哲保身的才是聰明人。


你很想說出心中不滿,但擔心別人從此對你更不滿。


明明是別人做得不好讓你不滿,可是你反而要擔心別人察覺到你的不滿。基於“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高深哲理,你寧願默默等待其他人先把心中的不滿說出來。如果其他人一直不肯說,也許就說明了這並非不能忍受的事,沒有必要小題大做和大驚小怪了。


你很想反映一些不公平現象,但擔心日後更多不公平的事情會針對性的發生在你身上。


你很早就知道這個世界表面上是公平的,但事實上真正的公平很少會出現。你當然也明白在某些情況下,公平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但自問比別人聰明的你也許又會想到,一旦要爭取就有可能要付出代價,想到這裡,你已改變策略:與其選擇爭取,不如選擇沉默、忍耐、開一眼閉一眼,甚至可以詐傻扮懵。採取這種策略的原因可能是懶,可能是蠢,可能是膽小怕事,但你會努力說服自己說這叫識時務者為俊傑。


你很想揭穿各種愚弄別人的把戲,避免更多人受騙,但擔心人們說你不合群,太偏激,簡直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搞屎棍”。


可能你已經見過太多“搞屎棍”的遭遇和下場,你早就知道:屎,既然已經存在而且很臭,你去搞它,自己又豈會馨香?你當然也會想到:屎,既然已經存在而且很臭,如果沒有人來將之移走,終有一日屎會越來越多,這地方會越來越臭。作為一名識時務的俊傑,你知道自已沒有當“搞屎棍”的勇氣,也欠缺挺身而出的決心,於是你這樣安慰自己:這個世界不會因你一個人而改變的,可以維持現狀就很不錯了。


生活中總有一些雜念在影響著你,讓你不能也不敢做出真心想做和應該去做的事。其實諸多理論和口號都是多餘的,只要能破除這些雜念,大家的生活一定會更好。但你會走出這一步嗎?
(刊於2009年7月29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我們令自己灰心失望


批評是容易的,建立是困難的。

忍氣吞聲是容易的,據理力爭是困難的。

自私自利是容易的,齊心合力是困難的。

明白以上三句說話的人,應該不難明白近年這個地方不時有人說很無奈,很失望,很灰心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也許你未必會認同,但無論你對這個地方有多灰心失望,無論你多麼喜歡在茶餐廳裏或互聯網上喜歡罵誰就罵誰,無論你把自己想像成多麼無辜多麼委屈,我想說的是:歸根究底,其實是我們令自己灰心失望。

怪責別人是容易的,總會有人說:“因為他是公務員,所以應該受批評”;“因為他們是知名人士,所以對很多事情都有責任”;“因為這家是大公司,所以要保障大家的權益”,指責別人的時候,人們只會放大對方的不是之處,很少會想想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對人的批評是不是公道,致力令對方覺得反感,將會把事情妥善解決還是變得更糟?於是我們往往讓自己處於不快樂的位置,這當中可能真的有悲慘的成分,但換個角度看可能這叫求仁得仁。

懶惰的人是快樂的,總有人會認為:“因為我不知道這些規例,所以這些規例都很有問題”;“因為諮詢時我沒有發表意見,所以這些根本是假諮詢”;“因為我認為很多人都不會同意這件事,所以這件事是不應該推行的”,不知道的人可以比知道的人來得振振有詞,是本地某種特色。諮詢時不參與而事後意見多多,是某些人的特殊習慣。憑印象而不是憑調查論證事情的可行性,是常識稀缺者的通病。

對人不對事是正常的,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我覺得這個人形象好,所以我認為他做的事都是正確的,即使偶然犯錯也是無心之失,值得我努力維護。”相反,“因為我不喜歡此君或此君的親友,所以他的一舉一動都令我很反感,即使他做了好事,我都會從中找些錯處來否定他,務求令好事變壞事。”大規模的對人不對事不但影響人們對事情的判斷能力,這種風氣的蔓延更讓人無法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有些事情,好像是社會的不足令我們無從選擇,其實是我們的選擇建成了社會的不足。


刊於2009年6月17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下個十年,你怎麼過?


這樣獨特的十年快過去了,可是,出現這樣的令人恨鐵不成鋼的十年,不完全是政府的錯誤,因為這十年,我們也很容易發現,澳門社會的公民參與沒有跟上民間自己對社會發展的訴求,所以我們一直是茶餐室的私下時事評論員多,電視台的現場時評節目主動發言的觀衆少。那接下來的十年又將會如何?下一個十年,我們應該怎樣才可以活得痛快,不枉澳門不枉自己的又一個十年?如果你已因為澳門這十年的變化有所改變,明白過往在殖民管治當中養成的生活經驗再不適用於新的世界,明白公民的參與推動才是下一個十年的一種出路,我想,那該可以是一種答案,因為,人生眞的沒有多少個十年。(摘自2009年6月8日《澳門日報》“澳門有幾多個這樣的十年?”,林玉鳳)


回望剛剛過去十年,萬般思緒仍在眼前。記得回歸前,官府衙門“只能遠觀”,每次進去不但要看人臉色,更常帶回一肚子氣,而最要命的,是你對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毫無辦法,你有的,往往只是無奈和無力。回歸後情況變得截然不同:走進政府機構,你不難看見久違的笑容,從辦事態度到辦事效率的轉變,更讓你覺得由衷欣喜——你突然發現:這城市,真的屬於澳門人了!

然後我們覺得:原來,澳門的問題很簡單,只要換一面旗幟、換一個徽章,就可以解決了。然後,我們又回到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去。然後,慢慢地,我們突然發現,十年之後,就像走了一個循環,當年那些問題,好像又都跑了出來,當年那種無奈與無力感,也好像又回來了……我們走了十年,怎麼好像還站在原地?

十年之後,澳門人終於開始思考,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應該扮演一個甚麼角色;十年之後,澳門人才發現,這座城市的問題,原來不是換一面旗幟、換一個徽章就可以解決;十年之後,澳門人才明白,如果自己不站出來,去推動這個城市向前走的話,原來這個城市是不會Auto Run的。

現在,澳門人又站在了另一次的起跑線上,上一個十年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和思考,不應該白白浪費,從2009展望下一個十年,你打算怎樣度過?


(原載2009年6月11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十年人事


朋友問:“澳門有幾多個這樣的十年?”

我說:“如果這個地方仍然要用上個世紀六七八九十年代的‘經驗’來應付本世紀層出不窮的新情況,再過幾多個十年,也是沒有分別的!”

我想說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紀,而且有了成就,就會把自己“定格”在最風光的年代,遇到了問題,往往就順手借用當年的“成功經驗”來應對,但這些“經驗”真的可以歷久常新嗎?

檢視一下身邊的人和事,十年前的保守分子,到了今天又開放了幾多?十年前的進步人士,走到今日又有多大進步?那些十年前在扮英雄的人,到了今日是成了真英雄還是仍在聲嘶力竭扮得辛苦?

我們就這樣過了十年,並無“物是人非”之感慨(即係景物依舊,人面全非),可能還有“物非人是”的苦笑(也就是舞台都換了,但台上站的是仍同一班演員)。

“澳門有幾多個這樣的十年?”當然問得好。“老澳門”的一代其實已用“老樣子”過了好多個十年,但對那些剛過了第一個十年的“新特區”一輩來說,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風格,貨真價實的用新思維來迎接新挑戰呢?這才是值得關心的問題吧!

改變太難,因循太易,再過十年,又會如何呢?

圖片來源:http://noisydecentgraphics.typepad.com/design/images/2008/02/08/ten.jpg

關於公民力量

我們是誰: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註冊的非牟利團體,由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本土人士組成,以民間論政團體模式運作,於二零零八年正式成立。
我們的理念:
以推動社會各階層參與、討論社會事務,承擔公民義務、構建公民社會、維護民主法治為宗旨。
我們的行動:
透過舉辦論壇、沙龍、講座,發表評論,專題研究和出版等方式,關注澳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問題;以期於發揮公民力量參與社會事務討論之同時,推動社會議政氣氛,與公眾一起回應社會議題,思考社會變革,審視、建構新的社會價值。
聯繫方式:
地址:澳門北京街224-226號澳門金融中心1樓F座
電郵:info@civic-power.org
電話:(853) 28700169
傳真:(853) 28700246
網址:http://www.civic-pow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