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澳大遷校事件初探

Jack@澳門公民力量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於一月在本澳視察期間宣佈,中央已決定開發橫琴,並預留七十五萬平方米給澳門大學作。該地段位於路氹城西面,蓮花大橋落腳點附近。澳門大學預計在新址可建不同的設施,包括行政大樓,教學大樓,學生宿舍,各種教學和康樂設施。新校舍可望容納一萬五千名學生,並期望可為每位本科生提供住宿的大學生生活。

  然而,整個澳大遷校計劃存在很多漏洞、疑點。以下將就澳門整體發展,遷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握要說明之。

  澳門是位於珠江三角口的一個小城市,人口約有五十四萬,面積約為二十八平方公里。在這細小的地土上就有著十二所高等院校,相信以密度來算也是鄰近地區之冠,其中以澳門大學規模最大。跟據澳門大學所發佈的數字,2008至2009學年註冊學生總數為6608人,當中4897人為學士學位學生。而參考統計暨普查局於2009年公佈的教育資料,2007至2008學年的中學生人數為82400人,較上一學年之86609人減少4209人,減覆約為4.9%。其實中學學生人數從2003至2004學年開始到2007至2008學年一直有按年2.5%到4.9%的負增長,反映中學生人數有減少的趨勢。雖然從統計暨普查局的2009年3月的統計月刊中顯視,從2006年至2008年澳門新生嬰兒數目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卻放緩了,按年分別為11.8%及4.0%。從此可推算到,若學生選擇大學的因素及取向不變,而澳門大學亦不增加招收外地生的話,要學生增長到一萬五千人這個目標,學生人數平均按年增長需及8.5%,恐怕是遙不可及的。

  讓學生有更佳的學習環境,能享受大學生宿舍生活,這種期盼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把澳門大學遷到橫琴是否唯一的選擇?據澳門日報2月3日的報導,約留給澳大作發展之用的地皮約有75萬至100萬平方米,這與路氹填海區用作發展博彩業的地皮佔地面積相約。澳門政府可以填海建賭場,若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哪麼重要而遠大,為何當初不預留此地作為發展澳大之用?又為何不把整個路氹填海區發展成澳門的大學區,而另覓地方興建賭場?另外,澳門十二所高等院校中有四所是公立學校,為何偏偏讓發展得比較巨規模的澳大遷往橫琴,而不把更多的資源去發展其餘的幾間高等院校?舉例說,其他幾間高等院校都沒有學生宿舍,澳大遷校的資源是否應先放於這些院校,讓其學生享受更多校園生活?

  另外,若澳門要成為國際都市,其發展必需要全面及具有多樣性。跟據澳門大學初步公佈的數字,要遷校横琴大約花費一百五十億。從澳門大學2008年度之收入來看,總收入約為6.86億,當中政府津貼佔總收入之65.1%,是而學費收入只佔22.6%。而澳門大學2008年度的約開支約為6.7億,與收入之差額為一千六百萬。大家應該可以想像,遷校的開支大都是由澳門政府支付吧。換個角度看,若要把十百五十億投資在澳門,為何不把它投放在未開發的領域,如醫學,物流等等?所以,從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來看,澳大遷往横琴似乎並非必要。

  正因為澳大遷校這一事的發展實在影響著澳門公帑的運用,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澳門社會的未來。作為澳門的一份子,實在有必要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眾志成城 滴水成川 集合民意

  今天,與朋友閒談,他表示,從多方朋友對新任特首選舉和參選人的要求討論中,總結的意見為普遍市民都不希望澳門的特首選擇只有一人自然當選,大家都希望有所選擇,而三百人的聲音不能代表民意。原因是大家都不清楚除自然當選的人大、政協和立法會成員外,其餘二百多名選委是如何協調產生的,為何是協調產生而不是選舉產生等都存有疑問!同時,坊間有傳應持中立角色的"聲音'沒有做好本職,左右了選舉的公平性;一些重要的民意要經外地傳媒報導,到底澳門的傳媒應有的職責去了那裡?是次澳門人不希望再由商人治澳的原因,是大家對過去十年由商人治澳的多項施政不力、承擔不足,平衡利益和廉潔建設不力等不滿,因而產生信任危機;因此,大家希望中央出手,為澳門新的五年,帶來新的管治氣象,委任一位有相當民意基礎的新特首,與市民一道修復好澳門,建設好澳門。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5月25日第七次"公民圓桌


各位會友:
大家好!澳門公民力量每月一次的"公民圓桌"活動又來啦,
下面是第七次"公民圓桌"的詳情:

日期:2009年5月25日(一)
時間:晚上8:00-晚上10:00
地點:澳門北京街224-226號澳門金融中心1樓F座(本會會址)
主持人:方念湘先生
議題簡介:
澳門下一任特首的選舉日期(七月廿六日)於五月十一日正式公佈翌日,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馬上高姿態宣佈辭去司長一職,全力‘去馬’,打破了近期開始有點 沉悶的‘估領袖’遊戲格局。傳媒的報導都在說他的履歷如何,如何,家底如何,如何,過往政績如何,如何,像是他己經當選似的.其實,這次被稱為‘小圈子’ 選舉,但關乎每一個澳門公民的下任特首選舉,在選舉制度或候選人等各方面,有些甚麼可以值得大家探討,又或大家對候選人的期望及意見,我們不妨於本月廿五 日晚的‘公民圓桌’座談會上共同交流探討。

‘公民圓桌’座談會議題如下 (歡迎加入其他相關議題):

  • 「在現時之特首選舉機制下,澳門市民如何參與其中」
  • 「下任澳門特首應具備甚麼條件及特質」
  • 「對下任特首有何期望」
  • 「除300位選委外,候選人應否/如何向50萬澳門市民提出施政理念」
  • 「300 位選委的產生是否巳代表了澳門全體市民,選委的出任機制是否須要更改」
  • 「現時的選舉制度下(如八百多萬的選舉費用上限),是否對財力豐裕的候選人有優勢」
  • 「若崔世安當選,會否是何厚鏵政策的延續」
敬請各位朋友踴躍參與! 名額30位

垂詢或留座請於5月24日前回覆電郵或致電28700169 聯絡本會秘書毛小姐,謝謝!
澳門公民力量秘書處

高樓價高民怨下之托市政策令人費解



  近年,澳門的經濟高速發展,大家的收入的確高了,從每月收入中位來看,由1999年第四季的4,819澳門元,上升至2008年第四季的8,500澳門元,即每年收入增長44,712澳門元(用12個月薪計),上升了約76%。但是,為何近年大家都說生活質素下降,其實原因相當簡單,就是人們的增加的收入,無法彌補衣食住行各種開銷的增幅。
  當中,大家怨氣最大的是房屋價格和租金的飈升,例如過去一個二、三十萬澳門元的住宅單位,現時需要過百萬元,升幅三倍有多,過去一間租金一千多元的小單位,現在要三千元,過去三千元的,現在就要六千元。過去,七成半居民擁有物業的數據是沒有錯的,關鍵問題是大部分擁有者的居住單位面積很細,而子女又長大,需要一個較大的生活空間,但是卻面對望樓興歎。
  同時,高樓價下,私人市場的樓宇已脫離普遍澳門市民的承擔能力,大家都期望政府興建公共房屋來解決居者有其屋的需求,然而,政府的承諾遲遲未能兌現,豈不令市民失望呢!還記得,未回歸前,輪候經屋的人不多,放棄的人不少,原因就是過去的私人市場樓價大部分家庭都有能力承擔。
  依市場規律,任何政策出台,只要影響供應和需求,都會影響市場價格,就如暫停了的購置不動產的投資移民政策,明顯推動了需求的增加,故推高樓市,在民怨四起的情況下,政府不得不暫停。又如過去政府推出的四厘補貼,為的是消化過多的空置單位,同樣增加需求,亦起推高樓市的作用。
  當然,大家也可以說,增加公屋的供應,亦會推低樓價,因市場的需求會減少。這說法的確無錯,關鍵是任何政府都有責任照顧弱勢社群,讓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都能有一個基本的居所,這樣的社會,才能和諧穩定。這也是過去澳門社會得以和諧穩定的基石。
  今天,在大部分居民都抱怨樓價超高,無能力改善生活環境的時候,政府的公屋興建進度緩慢,但推出的什麼降低印花稅、四厘補貼和自置居所擔保政策的出台卻非常積極,從經濟學的角度,這些政策都是有助增加需求的行為,必定會推高樓價,不但達不到幫助居民改善生活的目的,還會加大民怨,我們不能說政府不想提升居民生活素質,而是推出時間不恰當,適得其反,從而產生托市之嫌。

圖片來源: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a4RdUOH6g3b0B1blClHEe5-LEcdtohzvYqVh8ZjpQA737HyuQDJ-tZyG80o-bmv4SQ8gqeLU2yBNtG-JE3o80u3LXFoaedoCuAWhZOuEVdt6Z5VakZTONIGp3UvE4_K8wlL_lon1zWWk/s400/P1000155.JPG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保留特殊班,問題就解決嗎?


  "....議員就特殊教育的素質和學生、前線工作者面對的困難提出書面質詢,認為由於專業發展不足,阻礙融合教育質素,促請政府維持特殊班及着手發展專業機制....."(澳門日報2009.5.12)

  今天報章刊載了一則議員質詢,內容與近月報章內三篇分別來自家長、教青局與前線教師有關融合教育的討論有關。
  我嘗試就三者的討論轉述質詢內容整理如下:
  家長:家長憂慮,因為當局希望家長為子女安排入讀接納融合生的學校,將取消啟智中心的個別班。該家長認為,當局奪走了孩子及早接受訓練的機會,雖然對於一些情況較輕的孩子,放在正常學校學習,總比強行放在特殊學校要好,但在一般學校沒有語言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不能提供對體質弱勢孩子十分重要的早期訓練,勢必影響孩子一生。(原文:一封寫給局長的信
  政府官員:回應指,有關部門會根據孩童的能力,盡量為他們的教育安排提出合適的建議,但最終取決於學校和家長的決定。
  特殊教育前線工作者:指出,學生一旦被評為融合生或特殊生,所面對的升學問題苦不堪言;而且融合學校沒有足夠專業的特教老師,很多障礙學童在主流學校就讀,但未能得到足夠的協助及調適,被學校給予劣評。(原文:孩子‧等不及了

(摘自澳門日報2009.5.12「議員促特教保留特殊班」)---------------

  我的意見是,有必要向教青局提出加大對學校的監督和支援,讓融合教育走向正軌,而絕非簡單地要求保留特教班。

  據我理解,所謂的融合教育(又稱全納教育),就是將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不包括智力有問題的學生),在給予學校學校足夠支援的前提下,安排在正規學校就讀。通過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或稱融合生)與其他一般的學生在一個共同環境下學習,一方面讓融合生除一般的學習外,可以及早融入社會。同時,其他一般的學生,在與融合生共處學習的過程中,理解這些同是社會成員的特殊需要。以求共同建立共融共愛的社會。
  不少澳門的經驗告訴我們,接受融合教育的學生可避免因為長期與社會的隔離,造成日後長大進入社會後的不適應。例如有自閉症的學生,如果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與社會其他人士的交住,其自閉症呈現的特點(如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將很難有所好轉。相反,自閉症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如能更多給予他們接觸其他一般學生機會,其社交能力缺失的問題雖不會完全消失,卻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就讀於我任教學校的A同學,是一位有自閉症的融合學生。三年前入讀學校時的表現,正如其他自閉症學生一般,嚴重缺乏社交能力,其表達能力亦與同年齡孩子有相當大的差距,沒有朋友外,其他同學由於他的言行怪異,都對他避之則吉。三年下來,學習成績雖仍一般,但同學大多已經接受了他的奇異舉止,加上其後同學的鼓勵、支持、協助和關愛,A同學的社交能力有了相當的進步。今年更是值得鼓舞的一年,全班大部份同學都已經很喜歡他,特別是一次班際的才藝比賽後,A同學由於在隊中表現出色,使班最後得到了第1名。
  上例可能只是眾多失敗例子中成功的一例,但這也只能算是猜測或憶測,在沒有客觀數字說明融合教育是失敗的前提下,特別是其他國家地區和鄰近的香港、內地和臺灣地區都在致力推行融合教育時,我們是否應先給予融合教育一個肯定?
  當然,上面所述的任何一方並沒有把融合教育給予否定,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融合教育背後的理念和願景?
  
  上述三方爭論的理據互有長短,但仍有一些有待清晰的誤區:
  例如:啟智中心充足的支援(語言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可能表面上對孩子有利,但相對隔離的學習環境,又可能是另一塊阻礙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石頭!影響孩子一生的判斷可能有誤。
  另外,學校如果接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為什麼又會被指責缺乏足夠的支援?據悉,學校招收融合生,學生津貼將會加倍,班別的學生人數亦將因而降低,意即教師理應有更多的時間照顧那些班上的融合生。另外,學校又有否為接受融合生作好準備,例如教青局每年都有辦理專業的短中期培訓班,任教融合生的老師學校又是否應該給予他們接受相關培訓的機會和支持?
  至於有指學生一旦被評為融合生或特殊生,所面對的升學問題將苦不堪言的說法,則有點說不過去。很多成功的事例表明,學生越早被評定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盡早接受相關的支援,學校和老師盡快對教學進行調適,將有助改善融合生面對的各種問題。
  當然,教青局應當給予更多的專業和財政支持予那些有融合生就讀的學校。第一,加大津貼的比例,使老師能給予更大程度的協助;第二,制造條件,讓那些有任教融合生的老師獲得更專業教導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能力;第三,加大向學校提供足夠的語言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支援,使融合生能及時得到充足的專業協助。要使融合教育邁向更健康的發展,這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

2009.5.12

關於公民力量

我們是誰: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註冊的非牟利團體,由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本土人士組成,以民間論政團體模式運作,於二零零八年正式成立。
我們的理念:
以推動社會各階層參與、討論社會事務,承擔公民義務、構建公民社會、維護民主法治為宗旨。
我們的行動:
透過舉辦論壇、沙龍、講座,發表評論,專題研究和出版等方式,關注澳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問題;以期於發揮公民力量參與社會事務討論之同時,推動社會議政氣氛,與公眾一起回應社會議題,思考社會變革,審視、建構新的社會價值。
聯繫方式:
地址:澳門北京街224-226號澳門金融中心1樓F座
電郵:info@civic-power.org
電話:(853) 28700169
傳真:(853) 28700246
網址:http://www.civic-power.org